甘南碌曲的“特色白鳥美雪”節日

  • A+
碌曲可以說是一個節日的高原,從年初到歲末,大小傳統節日不下二三十個。主要的有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洛薩爾節、有正月初三晚至8、
十七日的祈愿大法會,其間十三日展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酥油花供,十六日轉香巴佛;農歷二月,有措卻節;農歷四月,有薩噶爾達瓦節、娘乃節;農歷五月,有插箭節;農歷六月,有香浪節,民族傳統運動會;農歷七月,有揉扎節;農歷九月,有金剛大法會;農歷十月,有燃燈節;農歷十一月,有冬季大法會。碌曲人很看重過節。不論經濟情況好壞,社會地位高低,人們對節日情有獨鐘。通過眾多的節日,抒發他們的各種感情,不僅有對佛教信仰的感情,也有對人的自然情懷,更是親朋歡聚、好友暢談、男女社交、歡舞歡愉,人們顯示藝術天才和表演能力的最好時機。只要在碌曲住上十天半月,定會碰上傳統節日,定能感受到節日中碌曲人的狂熱與歡樂,激情與和諧,豪放與真誠。落薩爾節(農歷正月初一),又稱新年。碌曲縣藏族的習慣以漢族的農歷正月初一為準。初一日晨,家家煨桑在佛龕前點燃酥油燈,供奉用酥油炸成的各種面點和其它供品,以預示來年的豐收,常常是長者先起來,女主人從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飽牲畜后喚醒大家,男女老少全換新衣后一家人開始吃聚餐過年,此時,長輩逐個?!奥迳柹!?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回敬“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這一天全家都不出門,婦女有回娘家的習俗,群眾性的活動安排在初三。毛蘭經節(農歷正月初四至十五日),為各寺院的一個重要法會。寺院誦經,祈愿年內牲畜平安,五谷豐登,其中正月十三日瞻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的酥油花供,十六日的轉香巴佛,最為隆重,前來叩拜燃香的人,十分眾多。娘乃節(農歷四月),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和圓寂日,家家戶戶齋戒不舉炊火,不說話交談,以示紀念,大多到寺院進行禮拜,燒香,轉經輪等佛事活動。唱山會(農歷六月),是郎木寺規模較大的法會之一,也是該寺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唱山會6月舉行,時間持續7天。香浪節(農歷七八月), “香浪”,藏語意為“采薪”,這是流行于甘南一帶藏族的傳統節日。相傳,每年盛夏,僧人外出為自己采伐燒柴時,因為路途遙遠,當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數日,勞動之余,悠閑自得,游山玩水,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過此節日,群眾也于其時郊游。近年來,碌曲縣的黨政企事業單位的干4、
部、職工也隨藏族過此節日沒,香浪節沒有具體時日規定,一般在農閑木暇的七八月進行,此時,藍天白云,綠草如茵,山青水秀,羊肥牛壯,是草原上最美的季節,各族群眾便不約而同的帶上帳篷、鍋灶、香食、美酒,過十天半月野外生活。香浪節期間,機關單位有的放假幾天。插7、
箭節(祭祀節日),是藏族民族民間流傳的古老的祭祀儀式衍化而成的1、
節日,該節實為祭祀山神,只有成年男子參加,藏族信奉象征性的地方神,屬原始多神教的一種信仰。山神藏語稱“拉卜則”,它通常為一叢狀物,用木桿、木片制作成箭鏃或刀狀,插成一叢,用柵欄圍定,外壘以石塊,上縛條形方形經幡,纏以羊毛、羊毛線等物。各地插箭是祭祀本地方山神的一種群眾性活動。插箭由部落村莊按俗成方式進行。尕扎節 寺院節日(農歷七月),是郎木寺、西倉寺院的重要節日。每年農歷7月舉行。節日期間舉行跳神舞,辯論講經大型佛事活動,和尚們互相提出疑難問題進行辯論,講經答辯方式決定和尚的晉級,該節實為鼓勵僧眾鉆研經典的節日。民間藝術碌曲人熱情奔放,能歌善舞。具有高天上流云般藝術效果的龍頭琴在牧民帳房里隨處可見,不少年青人不但會彈唱古老的曲調,而且還能自編詞曲,操琴彈唱,抒發內心喜悅。特別是歷史悠久的“果卓”,藏語“果”意為圓圈,“卓”意為舞,意思即圓圈舞(現在甘南通變音稱為“鍋莊”)。舞姿自然、流暢、舒展、飄逸、多變而5、
不做作;動作歡快、奔放、莊重、瀟灑、靈活而不嬌纖。歌聲升騰處,男舞者側手擰腰,如雄鷹展翅盤旋,如(4)文化關聯階段是將相關的文化內容根據設計需要進行創意附加,即對地域的、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內容通過提煉抽象、解構整合后賦予設計方案,從而使設計增加文脈語義上的關聯性。文化內涵層面可以從外形、行為、心理等層面進行綜合考慮。鹿獐蹦騰,如猛虎下山撲食;女舞者雙手在胸前晃動,用長長的舞袖甩出袖花,舞步明快輕盈,婀娜如仙??雌饋懋惓HA麗優美,有一種層層波瀾、步步綿簇、富麗堂皇的舞蹈美。碌曲縣的百人“果卓”舞和藏族服飾表演作為甘南歌舞和服飾的代表,在“中國甘肅敦煌百年首曲黃河風情旅游節”和連續五屆甘肅省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上進行表演,出盡了風頭,在省內外引起轟動,把擁有巨大魅力的藏族藝術傳播到四面八方。碌曲的民間民歌種類很多,同樣散發著草原醉人的新鮮氣息。主要有“勒”(酒歌,每逢節日集會或喜慶時就演唱)和“拉伊”(情歌、山歌,多為山野牧場唱的戀歌,唱時遠離帳房和長輩),說唱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等等。唱起來,寬廣如碌曲人的性格,悠長似碌曲的歷史,優美像碌曲的民風。令人感動不已的是,每每祭日和宗教節日,人們在晨光中轉經朝佛,在山野河旁高唱歌詞是六字真言的長調嘛呢曲(嘛呢曲調有數十種之多),其特殊的韻味,給人一種悠遠、深沉、悲愴、遠古和無限的時空感,具有一種蕩氣回腸、穿透心靈的效果。人們希望借助山中的回響和河風的力量,把聲音傳向遠方,它是為逝者祈禱,為出世者清場凈地,清除劫難。把經2、
幡高高揚起任風吹打,經幡在不停地擺動中,將經傳到四方,能有同樣功德,也是為幸福、平安、和平、興旺祈禱。人們不停的高唱嘛呢曲調,就是希望得到遠山的感應,抒發心中的虔誠慈悲之情,希望歌聲像幡上的經文一樣飄然自如,無礙無阻。郎木寺——正月法會郎木寺寺院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和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舉行大法會,特別是每年正月十三的瞻佛節場面最壯觀,是郎木寺規模最大、最隆重的法會之一。寺院大經堂右3、
現代家具設計的線要素表現得更為直接而靈活,在線型上更加多樣和靈活,如在《設計元6、
素》一書中羅伊娜·里德·科斯塔羅女士將曲線形式分為10種:中性曲線、穩定曲線、支撐曲線(三種緩慢曲線);軌跡線、雙曲線、拋物線、反向曲線(四種具有速度感的曲線);方向曲線、懸鏈曲線、重錘曲線(三種具有方向的曲線) (如圖5-35)。側山坡上,有一個專門的瞻佛臺,高30余米,當日早晨6時許,寺院僧人開始準備,至8時許,僧人吹奏法器,寓意吉祥天母在天空飛翔,此時寺里的僧人就會把平常放在佛閣里三世佛的巨型唐卡抬出來晾曬。唐卡抬出來的時候場面非常壯觀,抬著唐卡的僧人們被吹著低沉的號角的儀仗隊包圍著,周圍的老百姓見到唐卡出來都跪地迎接,等到了跟前都用頭去輕碰唐卡,為獲取吉祥。這時候還有專門的僧人拿著柳條,騎著快馬繞前繞后的用柳條抽打周圍的百姓,而被抽到的百姓反而非常開心,因為這表示佛在賜福與他。等到了吉時,在號角聲下,黃布慢慢的由中間向外撤去,佛祖就曬到了。唐卡平鋪在瞻佛臺上,用黃綢覆蓋著,顯得神秘莫測。黃綢剛一打開信徒們爭先恐后的向展佛臺敬獻哈達,以表達對佛的敬仰并祈求平安。無論男女老少,神情都顯得那么寧重和肅穆,此時此刻,每個人都拋卻了世俗的一切,心里只有——佛。瞻佛儀式結束,唐卡由僧人們抬著回寺院,這時人群沸騰了,不顧一切的拼命往前沖,用頭去撞唐卡,這是所有佛教信眾今天最大的愿往,因為撞到唐卡上,會帶給你一年的平安和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