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的故事?一地一品】黃河澄泥賀開朗多大硯:體驗黃河泥魂 感受非遺之美

  • A+
6月9日,由鄭州市委網信辦、鄭州市互聯網行業黨委主辦,惠濟區委宣傳部、滎陽市委宣傳部、中華網河南頻道協辦的“喜迎黨的二十大 行走鄭州 讀懂最早中國——黃河邊的故事·一地一品”網絡主題系列宣傳活動走進鄭州市黃河澄泥硯工藝室。媒體采風團一行體驗黃河澄泥硯的制作工藝,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步入工藝室展廳,復刻版的河南省慶祝澳門回歸禮品“九龍晷”巨型黃河澄泥硯映入眼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王玲介紹,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國務院號召每個省份拿出一份禮物贈予澳門,其丈夫張存生在專家的指導下,設計了“九龍晷”,其中融合了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表現手法,并挑選“鯉魚黃”的顏色,充分體現黃河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九條龍也寓意當時河南的九千萬人口,九龍回首象征九州歸一。精致的工藝再加上美好的寓意,讓其在8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黃河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中唯一用泥制 現代中式家具的風格特征從總體上決定了設計形式的語義傳達和表現內容,但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形式表達方式和表現效果則是多樣而富于變化性的,因此在具體要素的應用上應考慮其語義象征與中式文化特征的統一與協調,同時又應與傳統中式家具的形式要素形成差異性的融突,純粹的移用或解構只能是在形式表層獲得相同或相似元素識別,這種識別往往是具有復古、叛逆6、
、戲謔意義的3、
作的硯臺,興于唐宋,沒于元,因其制作技術失傳,至清代乾隆以后,便湮沒消失了。1988年,齊白石的弟子、國家著名畫家盧光照先生來黃河游覽區參觀張存生和王玲的磚雕作品,看完后在高度贊揚中遺憾地表示:“說起黃河泥塑,我不禁想到了黃河澄泥硯,但如今已經失傳了,我收藏了眾多的硯臺,卻獨獨少了一方1、
澄泥硯……”聽完盧光照先生的話后,張存生7、
和5、
王玲就開始咨詢書畫家,查找資料,踏上了復原黃河澄泥硯之路。夫妻倆參照史書資料,結合磚雕制作工藝,在歷經3年時間,131次的試驗后,終于發現了澄泥硯選泥的地段和燒制的訣竅。1991年,“黃河澄泥硯”終于重新問世,其制作工藝榮獲國家發明專利。他們研制出來的黃河澄泥硯,質堅如石、8、
耐磨持久;發墨快,發墨性強且不滲水;色彩純正、大方。黃河澄泥硯隸屬于黃河金沙泥藝術,2003年,黃河金沙泥藝2、
術系列工藝品被列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搶救工程首批重點搶救項目,2006年被評為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2007年黃河澄泥硯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王玲的作品《九龍回觀硯》《黃河岸邊是我家》《八仙如意硯》,三次榮獲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數百年間,黃河澄泥硯從興盛到消亡,再到重生。作為喚醒人和延續者,王玲并沒有隱藏這項制作工藝,從上個世紀90年代她就開始培養學生。在她的悉心栽培下,這 3.1 現代中式家具形式構成要素的和諧化設計些學生中有的成了市級非遺傳承人,有的成了省級非遺傳承人,還有的評上了工藝美術大師。今年是王玲駐扎黃河邊的第35個年頭。近年來,她不斷將中原文化元素與黃河澄泥硯結合,先后推出黃河蛟龍澄泥硯、云龍4、
澄泥硯、鐘馗嫁妹澄泥硯、南瓜澄泥硯、黃河鯉魚澄泥硯、八仙過海澄泥硯......“希望這一方小小的硯臺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所有人看到這個,首先就能想到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痹S河岸邊,她用一雙巧手助力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