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80客機中國有幾架)“我的眼睛是把尺”

  • A+
  □ 本報通訊員 王雪琪 于 佳         崔艦亭 胡海玲  “西南方向70°?!薄  笆盏?!”  “東北方向30°?!薄  懊靼?!”  ……  1月18日,農歷臘月二十七。渤海灣勝利埕北工區海域,寒風刺骨,海風攪動著海水涌起陣陣波浪?! 倮?91船上,對講機里傳出“刺啦刺啦”的聲音。透過舷窗,蘇先鋒眉頭緊皺,注視著窗外正在精準就位的平臺。船長李德鉆目不轉睛地盯著窗外,根據對講機傳出的指令嫻熟地操控著設備臺上的按鈕?! 〈藭r的海面上,勝利291和勝利242兩艘船正用比碗口還粗的鐵索,從兩側拖拽著平臺,慢慢向埕北21井靠近?! ∵@個重達4000多噸的平臺,是他們從幾海里外拖到這里的。他們要把平臺精準就位并固定在這里,以便于修井作業。這也是節前的最后一單拖航任務?!  八俣瓤刂频梅浅7€,今天天氣好,能比預計時間快很多?!碧K先鋒松了一口氣,緊握對講機的手從胸前背到身后?! √K先鋒,海洋石油船舶中心生產指揮中心副經理,從事拖航指揮15個年頭?!拔覀兊墓ぷ魇钦{度拖船,把海里設施托航并精準就位到指定地點?!痹谒劾镒铍y的就是精準就位?!拔矬w在海上隨著洋流擺動,如果速度慢,則拖不動這些龐大的物體;如果速度快,會很容易隨著慣性發生碰撞。海底的環境也很復雜,有些地方有管線或電纜,這些在海面上看不到,操作不當就有可能造成事故?!薄 〗陙?,隨著信息化設備不斷升級,海上精準就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誤差不能超過5厘米。5厘米的誤差想要在陸地上做到可能很容易,海上卻很難。每次接到任務,他們會提前查看施工圖紙,根據設想的可能性設計多套方案。即便如此,也有現場跟圖紙對不上的情況出現?!  爸荒茈S機應變,憑眼力和經驗把握移動的尺度和時機?!闭f話間,作業平臺就位結束,蘇先鋒看了看表,開心地說:“一個小時,比預計時間提前了一個多小時?!薄 ∫鸩?,這次拖航任務的另一名指揮,也是蘇先鋒的“老搭檔”。在干了12年拖航指揮的尹桂波看來,能夠把眼睛練成一把標尺都是歷經錘煉的結果。他說,施工中拖航指揮相當于大腦,每次施工需要兩名指揮,一人站一個角,溝通只能靠手里的對講機,指令必須簡單明了,讓對方在最短時間內聽明白,這種“背對背”的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壳?,油田拖航指揮有4人,平均每年完成拖航作業110次,為海洋石油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工作十余年,陪伴大海比陪伴家人的時間長,尹桂波對這片海早已熟悉,他對來年充滿期待和信心。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