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的官(好玩的電腦免費游戲)印

  • A+
視頻請掃描二維碼觀看  □ 本報記者 張依盟   本報通訊員 張輝 陳小楠  “上陣把槍忘了,當官把印丟了”,這是一些家長數落孩子時常用的一句話,意思是沒責任心,難以做好本職工作。這不,最近了解到明代萬歷年間還真有件“丟印”的事兒,而且還引出一段跨越四百年、相隔數百公里的奇緣?! 扉T市博物館提供的信息,《湖廣要典》記載,明代萬歷年間,吏部尚書周嘉謨(現湖北省天門市竟陵人)有個得意門生叫張春廷,初任山東東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辦事,特意乘船到干驛探訪恩師周嘉謨故居。船到沉湖時雷雨大作,官船被沖翻,所幸張春廷被水手救上岸,官印不慎失落湖中,雖經兩天打撈,但并未找到。事后不久,張春廷再次來到干驛,在沉湖邊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記載此事。據說張春廷最終還因此被罷官?! r光流轉,1972年,天門市博物館干部在天門干驛鎮郊區偶遇一村婦賣一枚銅印,他便花20元買了下來。起初并不知它的來歷,經查閱典籍,最終找到謎底,正是那枚官印?! ∪缃?,該印收藏于天門市博物館,印臺為方形,銅質,邊長8.2厘米,厚1.3厘米,印柄高9.8厘米,柄厚1.6厘米,重1.246千克。印面陽刻九疊篆書“分巡東昌道印”;印背左邊刻“萬歷十一年十二月 日”“禮部造”,右邊刻印釋文“分巡東昌道印”;印墻左側刻“萬字二千四十四號”,印背文字均為陰刻楷書?! 某谴髮W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院長官士剛介紹,“道”有兩種類型:一是業務性的,專理一事,且各省都有設置,如布政司下設的以催征糧餉和督運漕糧為專責的督糧道,按察司下設的主管學校和科舉的提學道;二是分區性的,以守土安民和巡察民情吏治為主要職責,如布政司下設的分守道,按察司下設的分巡道?! 》质氐琅c分巡道均為派出機構,職責相同,且都對巡撫負責,但分守道更側重糧儲、賦役、屯田、水利等有關國計民生的事務,分巡道更側重治吏、撫民、清軍等有關社會風氣與社會治安的事務。由于分巡道的職責更多是維護社會治安,其軍事職能被不斷強化,一些要害地區由分巡道發展到兵備道?! ‰S著道在職能上不斷發展和完善,原本作為省級權力機關的三司逐漸下降為道級機關。于是,明代地方在省、府、縣三級行政機構的基礎上多出了一個介于省與府之間的道。另外,分守道、分巡道與兵備道之間往往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調整,這些變化基本上都為清代所繼承?! ∶鞔?,山東省道的設置一直在調整,直到萬歷十年(1582)才基本固定下來,當時山東省共設有20道,其中,布政使司4、按察使司16?! ∪f歷十一年(1583)七月,朝廷根據形勢的發展,對山東省的道進行了重大的調整,主要涉及四個重要的兵備道,即將臨清兵備道改為分巡東昌道,駐臨清州;將曹濮兵備道改為分巡兗州道,駐曹州;將沂州兵備道和濟寧兵備道合并為分巡濟寧道,駐濟寧?! ∽鳛榉盅矕|昌道前身的臨清兵備道始設于明憲宗成化二十年(1484),管轄范圍包括1府、2州、15縣、3衛所和5巡檢司,即東昌府、臨清州、高唐州、聊城縣、清平縣、茌平縣、博平縣、堂邑縣、冠縣、莘縣、館陶縣、丘縣、夏津縣、武城縣、東阿縣、平陰縣、陽谷縣、壽張縣、平山衛、東昌衛、臨清衛、甲馬營巡檢司、裴家圈巡檢司、魏家灣巡檢司、南館陶巡檢司和滑口鎮巡檢司。改成分巡東昌道后,管轄范圍不變,直到康熙六年(1667)裁撤,歸并濟南道?! 「鶕髑鍟r期的制度規定,分巡東昌道均以山東省提刑按察司的一名副使或僉事提領,官職名稱為分巡東昌道副使(之前為臨清兵備副使)或分巡東昌道僉事(之前為臨清兵備僉事),有時也簡稱為東昌道副使、東昌道僉事,官員的官印則為分巡東昌道。分巡東昌道官員的主要職責是“問理刑名,操練人馬,協同撫按,控制一方”,除了負責維護社會治安和開展軍事訓練,還兼管河道、屯田等事務?! ∪涨?,東昌府區博物館和天門市博物館就借展分巡東昌道印舉行簽約儀式。3月上旬,市民即可在東昌府區博物館參觀分巡東昌道印。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