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寶藏,期待(趙惠琴)“活化”

  • A+
  □ 本報記者 朱子鈺 劉一穎  人工培育的糧蔬林果、人工馴化飼養的畜役食用動物,農業生產工具、生產設施、生產技術,傳統村落,農業景觀與生產系統,農業生產生活民俗,農業知識、農業典籍、農學思想……這些都是農業文化遺產的具象化表現?! r業文化遺產,山東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省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專家孫金榮給出這樣的定義——  在漫長的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人類在物化、制度、行為、意識等不同文化層面,相應形成的具有一定歷史傳承性和可持續性的農業產品、農業制度、農業生產生活行為、農業思想(理念、意識、思想)等成果的總和?! ‘斍?,農業文化遺產已受到鍋架層面的重視與保護??扇绾螌崿F更好的可持續發展,讓古老的農業智慧煥發生機,仍是一項重要課題?! ‘斨疅o愧的“救命樹”  迄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65項,其中我國入選18項,山東有1項入選,即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在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六批138項重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山東有7個項目入選。即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系統、樂陵棗林復合系統、山東棗莊古棗林、泰安岱岳區汶陽田農作系統、山東章丘大蔥栽培系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嶧城石榴種植系統。除此之外,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認定了山東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8項。它們記錄著齊魯大地農業發展歷史,至今依舊使用,是一個個“活著的”復合型遺產,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價值?! ∩綎|的農業文化遺產,堪稱齊魯山水與人文的曠世杰作,當地先民因地制宜,創造了獨特的農業系統,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質?! ∠慕螯S河故道古桑樹群系統是古樹、沙丘、河流、村莊協調共生,農、林、牧一體發展,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農業生態系統。該遺產位于夏津縣蘇留莊鎮境內,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黃河主流、支流多次流經夏津,黃河改道后留下了沙河地。古時當地沙漠荒涼,不宜禾稼,人煙凋敝。先人為了生存,世世代代探索植樹造林,桑樹脫穎而出,充當起維護沙土地生態平衡的重要角色。歷經滄桑的古桑樹群,是當之無愧的“救命樹”,在鼎盛時期,當地桑樹的種植面積達5000多公頃,開創了以桑治沙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僖蕴┌册吩绤^汶陽田農作系統為例,解開高產良田的密碼。一開始,汶陽田雖然土地肥沃,但熱量條件不能滿足農作物一年兩季生長,于是當地農民以套種延長作物生長期,將小麥與玉米、花生等種類進行套種。汶陽田之所以成為歷史悠久的高產良田,主要在于其精巧的自流灌溉系統,據史料記載,自西漢,該地就已經出現由溝渠和攔水閘門組成的灌溉系統?!  般腙柼镛r作系統是以泰山山系眾溪流匯聚而形成的大汶河沖積平原為特色的農業文化系統,采用輪作、套種、綠肥、有機肥等農作技術,形成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睂O金榮補充說,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掘,反映了汶陽田在距今6500-4500年前就有人類從事漁獵、種植、養殖等原始農業活動。汶陽田種植的黃芽白菜、紅心蘿卜等品種,距今已有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歷史?! 】偠灾?,齊魯大地的山川河流孕育出獨特的以旱作糧、蔬、林果為主要附著物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不同于長江流域稻作系統、茶文化系統等農業文化遺產類型,并與黃河中上游農業文化遺產存在相對差異。一片農業文化遺產地,就是一座種子庫  古老的農業文化遺產,只有真正“活起來”,才能散發出特有的活力,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片農業文化遺產地,就是一座活化的種子庫,構筑起糧食安全的基石與屏障。它們對傳統優良品種保護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戰略意義?! ≡跇妨陾椓謴秃舷到y中,現存樹齡千年以上的古棗樹3800株、800年以上的6500株、500年以上的12000株。山東棗林,遠不止這一處,棗莊古棗林也蘊藏豐富的種質資源,百年以上的古棗樹7200余株、五百年以上的1186株、千年以上的372株,一千二百年以上的“棗樹王”“棗皇后”等38株?! ×硪粋€比較典型的是嶧城石榴種植系統,百年以上古樹有3萬余株。當地積極開展石榴種質資源的調查、研發、擴繁與保護工作,改良石榴品種,提升種質保存能力。目前,該系統已收集石榴品種260余份,規模種植品種60余個,資源庫保存種質372份,種質保存數量居國內首位,世界第5位?! ∩綎|平邑是重鍋金銀花種質資源分布中心和金銀花種質資源基因庫,“平邑金銀花-林果系統,物種資源豐富,遺產地的金銀花種質資源包括毛花系、雞爪花系、麻葉系、線花系和秧花系等五大類10余個農家品種,是著名濟銀花(又稱東銀花)的道地產區?!睂O金榮介紹,蒙山地區果樹種質資源豐富,原產、原有及引進的果樹資源,有13個科、27個屬、80個種和16個變種,1000多個品種。山東平邑金銀花-林果系統充分利用既有果樹種質資源,通過自然變異、培育、馴化,富集了大金星、甜紅子、面紅子等一大批傳統優良地方品種?! ∫涣A7N子,養育萬民,孕育了輝煌燦爛的齊魯文明。在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傳統作物中,這些優質品種能夠生存至今,主要源于頑強的生命力——更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及更強的抗病害能力。蘊含其中的優質基因,是傳統農業傳承至今的智慧,對今后科學研究大有裨益。神奇的“沙坑低溫藏梨法”  《齊民要術》卷四,插梨第三十七記載:“藏梨法:初霜后即收。霜多即不得經夏也。于屋下掘作深蔭坑,底無令潤濕。收梨置中,不須覆蓋,便得經夏?!薄 ∵@充分說明,古人已將窖藏法用于梨儲存與保鮮,使秋天收的梨可待到來年夏天吃。代表性的昌邑山陽大梨栽培系統,就因地制宜形成完備生產、加工、儲藏技術,傳承并完善了沙坑低溫儲藏成熟技術?! ∏锛?,昌邑山陽大梨成熟,但梨果中仍含有一定的纖維素未轉化為糖,影響口感。昌邑山陽梨農在繼承傳統窖藏技術的基礎上,經過實踐與探索,將采摘下的大梨放在梨園專屬的沙坑內,以3—5層擺放,頂部加蓋棉被,保持0℃—10℃溫度、5%—15%的濕度,放置30—45天,完成纖維素到糖的轉化。纖維素大量減少,果糖、葡萄糖、蔗糖顯著增加,口感好、營養豐富?! 牡陡鸱N的原始農業,到鐵犁牛耕與有機肥為標志的傳統農業,再到機械化與化肥農藥為標志的現代農業,體現出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谏鷳B、可持續等諸多方面,現代農業發展仍需從傳統農業汲取智慧?!霸趥鹘y耕作制度、種植栽培技術、栽培管理制度等生產實踐各層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思想,輪作、套種的生產方式,趣時、和土的土壤耕作制度,辨土肥田的土地用養理念,變廢為寶的物資循環利用,循環發展的生態觀念,有機肥、綠肥的有效利用等,確保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睂O金榮說,這些傳統農耕文明的智慧,需要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加以傳承與利用。遺產“鮮活”需有實打實的收益  “目前,發掘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開發路徑單一、復原困難、挖掘保護力度不夠等?!睂O金榮表示,尤其缺乏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的深度發掘。此外,在活態展示、宣傳推介和科研利用方面還有欠缺?! 榇?,孫金榮建議,首先要開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摸底,建立山東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霸谶@方面,山東已率先邁出了第一步?!彼f,我們要持續性常態化做好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認定、申報和常態化監測工作,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山東省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遵循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方針,堅持動態保護、協調發展、多方參與、利益共享,推進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 ∽屴r業文化遺產更加“鮮活”,就應為當地居民帶來實打實的收益。他建議,保護開發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生產、生態、經濟、文化、旅游價值,拓展遺產功能,促進遺產所在地經濟發展,實現遺產的動態保護與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讓當地農民能夠從遺產保護中獲得合理的經濟收益,從而更加自覺地參與其中?! 檗r業文化遺產建立一份數字化檔案,是孫金榮積極倡導并配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持續推進的一項工作,各遺產所在地相關主管部門正積極進行申報。他表示,還應推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逐步建立起遺產動態監測信息系統,監測遺產所在地農業資源、生態環境、技術體系、文化景觀等現狀。通過調研、發掘、登記、分類、編目等方式,為擬申報和已申報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建立完整的檔案。善于采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真實、全面、系統、立體的記錄和信息存儲。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