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廣東(點擊網站掙錢) 其命維新

  • A+
進入4月,嶺南漸入雨季汛期。然而,連續降雨并沒有阻擋人們到廣東來的熱情:被譽為中國外貿“風向標”的廣交會在廣州開幕,時隔三年迎來全面恢復線下舉辦,來自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名客商再次因一場展會云集中國,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人們感嘆:“千年商都”人氣如昨;不禁思考:真正左右這里“氣候”的并不只是自然天氣。熱氣騰騰的“小氣候”之外,廣東“大環境”同樣向好:不久前,廣東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雙過億”;港珠澳大橋出入境人流連創新高;全球最大集裝箱船靠泊廣州南沙,僅間隔17天便再次刷新南沙港區掛靠最大集裝箱船舶紀錄……人聲鼎沸的背后是世界對于新時期廣東發展的再次堅定選擇。改革開放45年間,作為先行地的廣東,收獲了亮眼的經濟成就和不惑之年的道路堅定。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今日之廣東要實現再次躍遷,仍須在高位爬坡過坎。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新任務,如何“再造一個新廣東”?觀念新:在協同發展中尋找新定位廣東湛江徐聞縣,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與海南島隔海相望??h名顧名思義“徐徐而聞”。一個看似“詩和遠方”兼具的名字,卻飽含了自古以來路途遙遠的艱辛。兩千多年前,為尋找從海上通往西域的新通道,漢武帝派遣使臣到達這里,由此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征途。徐聞也由此點石成金,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甚至因此留下“欲拔貧,詣徐聞”的古代“致富宣言”。觀念變,格局新。古之變,今亦然。五年前,中央部署建設海南自貿港;同年10月,總書記赴廣東考察時,要求“把汕頭、湛江作為重要發展極,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地處瓊州海峽黃金通道大陸端咽喉的徐聞港,在不久后就建起全球最大的客貨滾裝碼頭,粵瓊兩地海上航程因此縮短一半。如今,徐聞港年吞吐能力為車輛約320萬輛次、旅客約1730萬人次,東盟國家的特色產品也從瓊州海峽經徐聞進入中國。廣東縣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71.7%,但縣域GDP僅占全省GDP的12.5%——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基本省情,也是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在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言明初衷:“就整個廣東來講,珠三角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廣東要發展,不僅要靠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這些地區也要聯動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睆V東錨定高質量發展,粵東西北縣鎮村正是最大“后勁”所在。格局一變天地寬,天涯海角也能成為世界焦點。今天,廣東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正是通過推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精心設計每一個縣鎮村的發展藍圖,把越來越多的“徐聞”拉到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在協同發展中謀求新定位、新發展。格局新:“灣區先行”創造融通新活力不久前,廣東首次披露公布110項“大灣區標準”,標準內容涵蓋25個重點民生領域。今后,在大灣區沒有統一或互認標準的,可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制定,經確認后納入“灣區標準”清單。未來三地還將探索“灣區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或互認路徑,帶動大灣區裝備、產品、技術和服務走出去。標準,被譽為通往世界市場的“通行證”。長期以來,粵港澳三地在多個領域標準不同,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使用一套標準,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在多重機制差距巨大的前提下,尋找標準的“最大公約數”,難度可想而知。前所未有,源自粵港澳三地久久為功實現突破;率先突破,背后折射的是廣東始終與港澳攜手、相向而行的決心?!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四年多以來,三地不斷將“制度之異”轉變為“制度之利”。越來越多像這樣不走尋常路的“灣區先行”,正源源不斷成為“灣區智慧”。這場發生在南粵大地上不同尋常的生動實踐,已經創造出讓人驚嘆的新奇跡:粵港澳統計部門日前相繼公布2022年經濟數據,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也意味著廣東,聯手港澳,用不到1%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12%的經濟總量?!鞍鸦浉郯拇鬄硡^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書記念茲在茲。廣東在不斷先行中再領新使命,大灣區正朝著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既定目標加速前進。動能新:從“芯”出發激發新動能4314公里的大陸海岸線蜿蜒,廣東是我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42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廣東海洋資源家底殷實。在發展“粵海糧倉”、耕耘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新征途上,廣東如何為下一場豐收播下一顆高質量的種子?2002年,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在湛江東海島建設。曾幾何時,我國南美白對蝦的種質資源長期依賴國外進口,正是在這里,廣東率先在國內開展對南美白對蝦等水產動物的育種研發工作。經過近十年的研究,基地最終在2011年取得突破,選育新品種成功通過審定,成為國內首個獲得認定的南美白對蝦抗病品種,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餐桌。用培育“農業芯片”掀起“餐桌上的革命”,廣東從源頭上找到了打開藍色糧倉的“金鑰匙”。今天,廣東水產品產業鏈有關龍頭企業已有489家,廣東海洋漁業人口超過了90萬人,向海而興、因海而富初見成效。在奔赴山海、耕海牧漁之外,另一場事關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革新也在乘風破浪:“世界工廠”是廣東的鮮明特征。今天,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如何讓這份厚實家底繼續塑造優勢?制造業“強芯”成為廣東的堅定選擇: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推動組建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投資基金、打造芯片-整機聯動發展平臺、實施廣東省核心軟件攻關工程打造試點應用標桿示范……兩場事關“芯”的選擇都關乎安全,都錨定自主。無論是“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還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都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到去年底,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經達到6.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在制造業這份厚實家底中,從“芯”出發,推動制造業從根本上“粵來粵強”。不懼爭議,風雨兼程,不斷革故鼎新,正是45年來廣東奮斗的底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經濟增長動能轉換,廣東改革迎難而進的步伐更加堅定。史無前例的事業,注定不會一馬平川。今日廣東,其命維新。(總臺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