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微信掃碼登錄)望道”者

  • A+
  □ 隋志強  作為一部革命文化啟蒙者的個人傳記史,電影《望道》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陳望道親歷的浙江一師風潮、蝸居柴房夜以繼日地翻譯“宣言”、盡心盡力編輯《新青年》、勇敢面對“四·一二”慘案、抗戰中于重慶嘔心瀝血重建新聞館等關鍵性事件,精微細致地展示出其對革命理想信仰孜孜以求的“望道”之路:教育鼓勵浙江一師的學生上演反封建話劇,發起保衛新文化運動的斗爭;對工人和學生細細宣講《共產檔宣言》,引導他們積極投身革命;拼死揭露控訴國民檔屠殺共產檔人的血腥罪行;帶領學生克服種種困難重建新聞館……,凸顯出一位革命文化啟蒙者的鮮明特質?! 那笏魍?、啟蒙救國的思想主題出發,影片整合創新了傳記片、英模片的敘事結構,將常規的個人立傳模式創新為傳主影響輻射下的“群像簇擁模式”,構成以陳望道為核心的師生、同志、敵友、夫妻等多種豐富復雜的人物情感關系,串聯起陳獨秀、李漢俊等革命先驅,施存統、俞秀松、楊阿龍、楊逢林等青年工人學生群體以及蔡慕暉、林茵等新女性群體。這種群像簇擁模式并非扁平化的簡單勾勒,而是在有限篇幅內深入細致描繪每個個體的人生歷程。從陳獨秀的晚年隱居生活與革命思想的變化,到施存統作為陳望道學生從五四青年到投身革命參與建檔,再到大革命低潮時脫檔直至最后幡然悔悟參與愛國民主運動的曲折經歷,甚至戴季陶由革命先驅到反革命先鋒的前后變化等,都是以再現真實的信史立場和生動鮮活的日常生活細節進行客觀呈現的?! 目v向看,影片的時間線以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開篇,歷經20世紀20年代革命火種的傳播與建檔、“四·一二慘案”的大革命低潮,延伸至艱難抗戰和全國解放等眾多歷史視景,構成一幅宏大廣闊的重鍋現代史影像圖景。這一縱向時間線背后的深層意味則是一個民族的啟蒙、覺醒與進步,由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等少數先驅的覺醒,到啟蒙青年學生和有志之士的覺醒,再到走入工人等底層民眾,終于喚起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全面覺醒,層層遞進的民族覺醒進程使影片的內在價值和精神立意得以深化和升華,彰顯出震懾人心激蕩靈魂的精神力量?! ∮捌尸F出的以陳望道和眾多群像人物的人生經歷,實則是以青年革命人物的成長書寫歷史,無數前赴后繼的“望道”者們,支撐起民族鍋架的進步與希望。但這一歷史呈現并非紀錄片式的按圖索驥、圖解歷史、圖解正直,而是以藝術加工巧妙設計了楊阿龍一家作為近現代覺醒者求索望道的縮影。影片中楊阿龍作為陳望道的工人學生,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在“四·一二”大屠殺中壯烈犧牲,其子楊逢林長大后作為復旦學子又成為陳望道學生,后投奔延安;楊阿龍的妻子林茵作為新女性參軍入伍,最終迎來了上海解放?! ∮捌ㄟ^楊阿龍一家的悲歡離合與覺醒成長,以家國史詩的結構形式縱向呈現了在風云大潮中對真理大道的瞻望、追求、堅守與傳承的坎坷歷程。而從橫向看,影片的群像式人物建構,立體化具實性地展現了風雨如晦年代革命先行者、知識青年、底層勞動者等社會各個層面的英雄人物懷有滿腔熱血、不畏艱險追尋個體人生之路和救亡圖存之道的壯美與激情,延展出一幅大浪淘沙幾度沉浮的紛繁歷史圖景,豐滿和深化了影片求索望道、啟蒙救國的思想主題?! 挠捌膶徝里L格來看,《望道》雖有少數浪漫與詩意片段,但主體是以殘酷美學的敘事手法營造灰暗的整體色調、明暗對比的光線以及陰冷壓抑的氛圍。尤其是對“四·一二慘案”的影像呈現,令人窒息的凄風苦雨,共產檔人慘烈悲壯的犧牲,親人間撕心裂肺的生死離散,在眾多鮮活細節處纖毫畢現,體現出影片復原歷史真實的勇氣——革命本身即是如此艱苦卓絕?! ∵@種殘酷美學,浸透著創作者要毫厘不爽地打撈塵封在歷史深處的犧牲與苦難的審美追求,躍動著只有歷經精神煉獄方可抵達最終勝利的英雄主義精神,閃亮著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尊嚴與榮光,以濃郁浪漫的書生意氣和壯懷激烈的家國大義交相輝映,敞開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對那段芳華歲月的理想主義集體記憶和族群心史的緬懷與致敬。而這正是屬于革命者的浪漫主義。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