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不妨多一個角度衡量

  • A+
  □ 朱子鈺  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聽說“斷親”這個詞,但無法忽視的是,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文化現象,斷親在Z世代中愈演愈烈。懶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主動選擇斷親的年輕人,在心理上基本與親戚“絕緣”,一項學術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越小的人,與親戚的聯系就越少?! 鹘y社會講究親情,家庭在個人生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由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推開,便是形容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老一輩甚至父母輩群體依舊沿襲了走親訪友的交往方式,不管如何,血濃于水,親戚之間的人情往來在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席之地。與之相比,斷親多少有一些離經叛道,也容易被看作親情淡漠。其實,如果換一個視角衡量,這種文化的興起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暮暧^來看,斷親取決于年輕人所處的社會環境。陌生人社會、人口的快速流動是許多Z世代成長面臨的社會交往基礎。當下,親戚們扎根在不同地方,逢年過節才能見上一面的現象越發多見,年輕人的成長過程與親戚產生了疏離,缺乏溝通交流,培養親情的機會少之又少,一系列因素不可避免地對原有的親緣社交體系形成挑戰?! 時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交友、學習、娛樂等都可以在網絡實現,活躍開放的體系之下,社交空間大大擴展,他們的生活更加注重個性化、獨立性與私密性,漸漸地,年輕人更習慣以興趣拓展社交圈子,血緣不再是決定親疏的標準,同學、朋友、同事等都有可能是個人社會關系中的重要角色?! ≡谖⒂^層面,親戚關系中的一些負面體驗促使年輕人作出了斷親的決定。梳理一下網友的觀點就能發現,“缺乏邊界感”是最主要的誘因之一。親戚們的噓寒問暖,實則是催婚催生;拿同齡人相互比較,對個人的工作選擇“指指點點”;一句“為你好”,就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身上……在追求獨立的年輕人眼中,這些行為缺乏分寸感,令人感到不適,但如果他們加以反駁,就會被指責不懂禮貌。因此,年輕人無法與親戚們產生有效溝通,一道天然的屏障就此形成,導致許多人產生了“春節焦慮癥”“過節恐懼癥”?! ∨c其疲于應付這段復雜的關系,不如體面斷親,保持合理的距離,互不打擾,全力經營自己的生活。年輕人從繁雜的親緣關系中解綁、抽身,建立更加理性的社交圈,從本質上看,只是一種溫和的回避態度,并非激烈的反對,不會摧毀親緣關系。某媒體發起的一項調查中,“你怎么看現代人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5萬人投票表示支持“有些親戚確實不值得我走動”。5.7萬人投票認為很正常,“相處得少自然沒什么感情?!眱H有3925人提出親戚還是要多走動。毫無疑問,斷親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群體接受?! ‘斎?,我們很難評價這種行為的好壞,但作為現實存在的文化現象,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我們要尊重并理解,保持最大善意。正如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所言,“青年斷親不是社會問題,也不代表著社會進步,只能說它是社會進化的一個結果,不會給重鍋社會發展帶來任何負面影響?!倍蟊姷倪^度關注,代表的是一種好奇心,斷親存在個體差異性,盲目效仿亦不可取。
相關話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