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沙到致富,兩代人的接力跑

  • A+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本報通訊員 趙 坤  初夏時節,頂著近40度的高溫,冠縣蘭沃鄉韓路村檔支部數技馮俊奎開始了新一天的巡園——30萬棵梨樹已經掛果,等待著金秋時節的豐收?! ∨c別處的梨樹不同,這片梨園長在曾經幾乎寸草不生的沙地上?!斑@里是黃河故道,過去種什么都很難種活。我父親那一代治沙,讓沙地里長出了林海,我們這一代不僅要治沙,還要致富?!瘪T俊奎說。昔日黃沙滾滾的冠縣,如今已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 ?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我省沙化土地分布范圍廣,省內13個市的75個縣(市、區)被列為全國沙化土地治理區。近年來,我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加強林草植被保護和恢復,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改善沙區生態環境,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S河故道所經之處,形成了沙化土地54.74萬公頃,占全省沙化土地的81.09%,是治理土地沙化的主戰場。在聊城,黃河多次改道形成了大面積的沙地、澇洼和沙堿荒地,俗稱西沙河、北沙河、東沙河。冠縣黃河故道沙區就是西沙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矘洳拍芄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冠縣發出了“以毛白楊為主大搞育苗生產”的號召,隊隊有苗圃,戶戶有苗畦,很快形成了規模?!捌缴城鸩⒉缓唵?,要將沙層下面的土翻上來,才能栽樹,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备篙叺男羷?,印在了馮俊奎腦海中。經過持之以恒治理沙地,黃河故道終于披上綠裝?! 」饩G起來不行,還要富起來。氣候干燥,水質鹽堿,土壤沙化,在這樣的土地上怎么才能種出致富果?  要把葉子變成“票子”,樹種的選擇很重要?!案赣H那一輩廣泛篩選,發現梨樹最容易種得活、長得好?!瘪T俊奎說。梨耐寒、耐旱、耐澇、耐鹽堿、根系發達的特征讓它們得以適應黃河故道的土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梨樹在韓路村大規模扎根。幾十年規?;N梨,梨產業逐步成為韓路村的經濟支柱。2022年,全村960戶村民,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有300余戶?! ∶讞?、刺槐、梨、蘋果、櫻桃……冠縣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發展特色產業的經驗?!霸谏郴恋貐^域前沿營造防護主林帶,建設200畝大小的生態防護型用材林網格。同時根據沙地或鹽堿地性質,在裸露的土地上種植榆樹、毛白楊、刺槐等樹木,網格內栽植櫻桃、梨等經濟林?!绷某鞘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景臣介紹。在一個個“網格”的協作下,截至2022年底,冠縣林果面積達40萬畝,其中用材林24萬畝,果樹16萬畝,年產各類果品40萬噸?! ×置Z豐。黃河故道沙區環境發生歷史性轉變,群眾生產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皳庀蟛块T監測,目前聊城區域性沙暴不再出現,大于8級以上的大風很少出現,災害天氣明顯減少,小麥受干熱風影響次數較上個世紀末減少90%以上、小麥倒伏減少80%以上?!绷某鞘凶匀毁Y源和規劃局檔組數技李其超說?! ∪缃竦狞S河故道林海莽莽,多年的堿洼樹茂糧豐?!笆奈濉逼陂g,全省沙化土地治理任務為5萬公頃,其中黃河故道沙地綜合治理區4.05萬公頃。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了解到,目前我省正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對符合條件的生態防護林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生態旅游等產業。
相關話題(文章)